在2017年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主旨演讲,为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的人类社会,提供了全球化治理全景式的新思路。
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四年来,“天府之国”四川一方面通过举办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科博会、海归创新创业(成都)峰会、中亚合作论坛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等“请进来”的国际性论坛会议而积极参与、主动推进,另一方面又通过2014年6月以来不断深化与法、德、荷等国及有关地区全方位多领域“走出去”务实合作而广搭平台、连接中外,从而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战略暨合作规划,践行了习近平主席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这一重大告诫和重要指示精神。
要问四川担负这个“一带一路”参与者和推动者的崭新角色的底气何在?答曰:即在四川“一带一路”之“名”与“实”!
四川“一带一路”之“名”:
虽然,2016年4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即“中国一带一路规划”)已明规,我国内陆地区要利用其“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然则,真正能充分证实“天府之国”四川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承担更大责任之“名”的,则是中国最早养蚕及丝绸蜀锦、蜀道等起源地之说——
如象征巴蜀丝绸文明发展最高标志的蜀锦、蜀绣,即因成都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有陶石纺轮和刻有纺织印记的绳纹与网格纹陶器暨三星堆月亮湾遗址、成都十二桥和指挥街遗址均出土了陶石纺轮,而充分证明川蜀纺织技术很早即已出现;而青铜时代三星堆出土的巨型青铜立人像,身饰华美丝织龙纹、鹮鸟纹、兽面纹,配有编织绶带,亦能充分证实早在青铜时代蜀地就已出现蜀锦蜀绣的前身锦衣丝绣;而现在很多考古和历史研究亦已证明,早在张骞通西域时,即看到了印度贩运的蜀杖、蜀布皆产自四川;而中缅边境的瑞丽,其乡村之间通行了千百个春秋的狭窄藤桥和藤索,因其已在四川和云南境内存续千百年,亦能明示蜀藤、藤索早已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物鉴部分之一。
从天府发展史可鉴:天府四川离不开诸条丝绸之路,诸条丝绸之路亦离不开四川“一带一路”之“名”矣!
四川“一带一路”之“实”:
我们知道,“一带一路”的译论本质在于“实”——
即“一带一路”不只是倡议,而是实实在在的发展战略、合作规划。
而因“一带一路”的“名”与“实”皆与“博古通今、引领未来”相连,故而只有将四川“一带一路”之“名”与其之“实”铆在一起,才能以丝路精神开创四川“一带一路”美好明天。
早在2014年6月,中共四川省委王东明书记就亲率四川代表团前往法国、德国、荷兰考察访问。此行9天签下35个各类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之成效,可以中国驻法国大使翟隽用“时机关键,意义重大”之评价予以完美归结。
2016年1月25日上午10时,四川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在锦江大礼堂隆重开幕,时任四川省代省长的尹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当年四川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33项重点工作暨“251三年行动计划”和“千企行丝路”活动,如今己在四川全面拓展并已部分变为现实。
2016年8月19日上午,中共四川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对全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作出的部署和提出的要求,已通过近年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点任务、积极参与“中欧班列”和“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储备库建设暨相关合作规划编制等工作而得以落实。
而2017年5月14日,四川大学正式成立旨在重点围绕四川“一带一路”建设中急需解决的经济、社会、文化及能源环境等问题而开展前瞻性研究的“一带一路”研究院,接轨的不仅是“一带一路”国际高端智库平台,而其实质意义则在于要以巴蜀实实在在的丝路精神,努力开创四川“一带一路”辉煌而又美好的明天……(翟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