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一文刷爆朋友圈。人民日报、团中央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微信纷纷刊发本文,痛批“沉睡中”的大学生们。文章以沉重的心情,沉痛的笔调,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生令人心忧的学习状态。
上课:清醒没有发呆的多,发呆没有睡觉的多,睡觉没有玩手机的多;
下课时,自修没有吃零食多,吃零食没有看连续剧多,看连续剧没有游戏多。
考试时:不给范围就不会考试,给了范围也只是复印同学准备的答案。
毕业前:上大学前填报志愿,你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好吧,大学毕业找工作了,同样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自己都不认识自己,还有谁能认识你?
专业课:学技术不肯动手,学理论不肯动脑。
还有,实习要让父母开假证明,评先进要让父母找关系,补办证书要父母跑学校。图书馆里没有你的人影,运动场上没有你的人影,公益场上更没有你的人影。你退化的不是肌肉,你退化的不是责任感,你退化的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
读完文章,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完全放松放任放纵了自己,得过且过,混日子混文凭。不禁让人心情沉重:这就是许多孩子从小到大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吗?大学四年,不应该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吗?为什么这些大学生会如此浑浑噩噩,虚度光阴浪费生命?如此学习态度,如此学习状态,“毕业即失业”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除了怨自己不争气不懂事,哪里还有资格怨天尤人?
文中还写了一个普通大学的L同学,四年里刻苦努力,华丽丽了地实现了人生的大逆袭——满满的正能量,相当励志。可想想,L同学这样的成功者,毕竟是极少数,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网上有不少关于大学生活的新闻:比如签到?刷脸签到,手机签到。考试?有学校甚至在试卷上印上任教老师的照片,让学生选择,原因何在?因为有的学生从头到尾都没有进过课堂,压根不认识上课老师(选修课居多)。还有人在网上吆喝招收兼职“听课”人员,就是帮忙在课堂上点到,充人头数——这就是近乎笑话,是闹剧了。至于大学生通宵打游戏,还有被网贷平台逼债自杀之类的新闻,也屡屡曝出。哀其幼稚,怒其不争,若是鲁迅先生还在,估计又要用笔大肆讨伐了。
但,我们更应该思考的的是:
谁,纵容了这些大学生们“沉睡”?在这些沉睡的大学生背后,我们的大学教育体制,有没有值得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反思的地方,我们的高校管理制度,有没有需要改变、改进的地方?
因为,是人,都有惰性;是人,都有弱点。谁不想投机取巧,谁不想偷奸耍滑,谁不想走终南捷径?问题在于,有没有这样的土壤,有没有这样的环境,有没有这样机会。当一个社会出现许多不合理不合法的现象时,特别是有人喜欢钻制度的空子和游走于法律边缘时,不是简单地谴责抨击了事,而应要思考法律是否健全,制度是否完善,执行是否到位。就好比贪腐问题是许多国家面临的难题,仅仅靠个人的自律和道德的约束显然是不够的,所以现在有“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说,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从制度完善和机制健全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目前和某些国外大学“宽进严出”不同,我们国内大学实行的是“严进宽出”制度,所以高考结束就意味着“解放”,孩子解放,家长解放,老师解放。每每高考前后听到这个词,总觉得怪怪的。对学生来说,“解放”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轻松,意味着惬意,意味着快乐。所以这就是中国之怪现象:本该无忧无虑游戏玩耍的孩童时期和发现兴趣培养兴趣的青少年时代,不得不在各种补习班之间奔波,不得不熬夜苦读挑灯夜战,不得不天天被考试和分数压得喘不过气来;而在本该发奋读书刻苦求学的青年时代却选择了安逸,不是在宿舍睡大觉,就是在网吧玩游戏,再不然就在校园里上演风花雪月的故事。难怪有人感慨:中国人把日子过倒了。
为什么曾经头悬梁锥刺股的(某些)学霸,到了大学却不能好好学习,甚至沦为了学渣?很多大学生个人意志力不强,经不住诱惑——从小到大都是父母逼着老师看着学,一旦到了大学,完全失去了约束,缺乏学习动力,加之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能坚持好好学习也很正常。连清华北大都承认,有不少学生是“空心人”,即无心之人,没有学习目标没有人生目标,一天到晚稀里糊涂过日子。
那么那些世界名校呢?哈佛大学据说到了凌晨还是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当然,能进哈佛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但在中国,能进清华北大之流的也是精英呢,为什么还会出现那么多“空心人”?是不是我们的“育人”导向出了问题?是不是我们高校的教学模式出了问题?是不是我们考核评价学生的机制出了问题?是不是我们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出了问题?高校教育能不能与时俱进,能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能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能不能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橘树还是那橘树,只因土壤不同,环境变了,长出的不是甘甜的橘,而是苦涩的枳。不该仅仅责怪橘树的“变异”,更应追究土壤和环境的改变,不是吗?
所以,我们的相关部门要从根子上挖掘深层次的原因,要积极地解决问题,如何“唤醒”这些沉睡的大学生,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符萍)